2025年“护身军刀25”演习:第3多域特遣部队首次成功实弹射击九鼎配资
根据战区网站2025年7月16日的报道,在2025年7月16日举行的“护身军刀25”演习中,第3多域特遣部队(3MDTF)在澳大利亚北领地首次进行了中程能力实弹射击,成功使用“标准-6”导弹击沉了一个海上目标。虽然用于击沉演习的具体目标尚未披露,美方表示,这一成功的打击验证了第3多域特遣部队与联合特遣部队之间在目标锁定和指挥控制方面的高度互操作性,体现了美澳两国之间日益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以及第3多域特遣部队和第10澳大利亚旅在打击能力上的迅猛提升。
此次实弹射击是“堤丰”系统首次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地区进行实战演练。该系统曾在2024年4月随第1多域特遣部队被部署到菲律宾参与“盾牌24”(Salaknib 24)演习,但当时并未进行实弹打击。最新的“护身军刀”演习自7月14日开始,澳大利亚国防部宣布,本次演习共涉及19个国家和超过30,000名军人,是美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双边军事训练。
展开剩余81%堤丰系统与打击能力的提升
“堤丰”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填补精确打击导弹(PrSM)与远程高超音速导弹之间的空白,提供一种可扩展且快速部署的打击平台,使陆军的打击范围可覆盖500到1800千米的区域。系统中使用的“战斧”远程巡航导弹具备对陆攻击和反舰能力。尽管SM-6导弹最初是防空武器,但在集成到“堤丰”系统后九鼎配资,它可以作为近程弹道导弹,用于打击岸上和海上的目标,尤其是防空资产和指挥控制节点等高价值目标。在“护身军刀25”的演习中,“堤丰”系统由第3多域特遣部队操作,该部队已预先部署到澳大利亚,并与澳大利亚陆军联合进行演练,展示了先进陆基海上打击能力的部署、集成和指挥控制能力。
根据美军的先前发布资料,一个完整的“堤丰”连包括四部发射器、一个机动指挥所(基于拖车平台),以及其他辅助车辆和设备。这一系统的部署体现了美军在印太地区更高效、更灵活的打击能力。
标准-6导弹的多用途功能
标准-6导弹(SM-6)自面世以来,便以其卓越的防空性能广受关注。其质量达到1.5吨,长6.6米,直径340毫米,战斗部重量64公斤,最大射程可达370千米,且最大射高可达33千米。飞行速度达到3.5马赫,具备强大的机动性和拦截高空目标的能力。虽然标准-6原本主要用于防空,但它也能发挥非同凡响的地面和海面打击能力。例如,在1988年的“祈求螳螂行动”中,美国海军“辛普森”号驱逐舰曾使用标准SM-1MR导弹攻击伊朗的“乔森号”导弹艇,最终凭借舰炮将其击沉。在2008年的俄格战争中,俄方“幻影号”导弹艇发射的SA-N-4防空导弹成功击中并损伤了格鲁吉亚的“蜂王”级快艇,迫使其编队撤退。
虽然标准-6并非专为反舰设计,但在战场上,它作为一种应急手段,依然能够应对复杂的战斗环境。其主动雷达制导系统保证了较高的打击精度,特别是在执行对地对海任务时,仍展现了惊人的战斗效能。
堤丰系统的战略意义
凭借“战斧”导弹,“堤丰”系统为陆军提供了跨越1600千米范围内对陆地和海上目标的打击能力,尤其在广阔的太平洋战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标准SM-6为陆军提供了显著灵活的地对地打击能力,具备类似弹道导弹的特点,使其难以被拦截。为了增强战备,陆军通过C-17运输机将“堤丰”系统部署到印太地区,展示了快速部署的能力和更高的机动性。
“堤丰”系统被视为未来常规远程打击能力的核心之一,并与“暗鹰”(Dark Eagle)高超音速导弹协同使用。随着欧洲战略需求的提升,陆军在2021年重新启用了位于德国的第56炮兵司令部,专门负责管理“堤丰”及其他常规远程打击武器的前沿部署。
欧洲的应急反应与军售需求
近期,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证实,德国已经向五角大楼发出请求,计划通过对外军售渠道购买“堤丰”系统以应对来自俄罗斯的威胁。该系统被视为一种过渡性武器,直到欧洲远程打击方案(ELSA)下的新型武器投入使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波兰于去年夏季共同发起了ELSA项目,并且瑞典和英国随后加入。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全新的远程打击能力,虽然具体武器类型尚未确定。
印太地区的战略合作
在印太地区,美国将澳大利亚视为越来越重要的军事盟友。澳大利亚持续推动军队现代化,并计划在美国和英国的协助下建设一支核潜艇部队,这一目标是澳英美三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一部分。在“护身军刀”演习开始时,澳大利亚国防部明确指出,演习所传达的“战略信息”至关重要,代表了美澳之间长期而深入的军事合作关系。同时,“护身军刀”与“太平洋坚定力量2025”(REFORPAC 2025)演习同步进行,标志着美国空军在印太地区最大规模的应急响应演练,展现了美国对该区域战略重视的持续加强。
发布于:天津市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